黄石,从湖北明星城市到“黄老三”的蜕变之路

黄石 更新于:2025-09-04 01:20
  • 用户xb
    湖北曾经的明星城市,黄石一直都是处于话题的中心,由曾经的黄老二,沦落为如今的如今的黄老九,不得不说,让人叹息。

    要说黄石的落差有多大,上了年纪的本地人最有体会。上世纪七八十年代,黄石是真的“横着走”,当时武汉是老大,黄石稳稳坐第二把交椅,那时候“鄂B”的车牌往路上一挂,旁边车都得让三分。那时候的黄石,钢城、煤都、水泥之乡,名头一大堆,国家重点项目一个接一个往这放,大冶铁矿、大冶钢厂、黄石电厂,随便拎一个出来都是响当当的“国字号”,厂里的工人端的是“铁饭碗”,工资比公务员还高,逢年过节发的米、油、布票堆成山,周边黄冈、咸宁的姑娘都想嫁过来。

    可现在呢?你去黄石老城区转一圈,以前热闹的工人文化宫门口,现在摆摊的比逛街的多;老钢厂那边的红砖墙都斑驳了,有些厂房空了十几年,荒草长得比人高。年轻人呢?稍微有点本事的,要么考大学去了武汉、沿海,要么高中毕业就跟着亲戚去外地打工,留在本地的,要么进了事业单位,要么就开个小店混日子。前阵子碰到个老邻居,他儿子在武汉光谷上班,说“黄石找不到像样的IT公司,回来只能送外卖”,这话听着扎心,但也是实话。

    产业这块更头疼。以前靠挖矿、炼钢吃饭,现在矿挖得差不多了,钢价也起起伏伏,老厂子要么倒闭,要么转型转得磕磕绊绊。你说发展新产业吧,互联网、金融这些时髦的,黄石根本沾不上边,街上除了银行和移动营业厅,看不到几个写字楼。第三产业?也就是开点餐馆、超市,能解决几个人就业?老百姓手里没钱,消费也上不去,形成恶性循环。

    再说说黄冶阳这“三兄弟”的关系,真是剪不断理还乱。大冶人常说“黄石是从大冶分出去的”,觉得以前大冶的矿、大冶的钱都被黄石“抽”走了,现在黄石不行了,大冶自己进了百强县,更不服气,街上好多大冶人宁愿说自己是“大冶的”,不说“黄石的”。黄石人呢,觉得大冶“忘本”,当年要不是黄石带着建市,大冶还是个小县城。阳新更不用说,以前被黄冈、咸宁管过,后来划给黄石,离黄石市区又远,经济底子薄,自己都顾不过来,更别说帮黄石了。这三个地方各吹各的号,资源没法共享,项目各搞一套,怎么可能发展得起来?

    还有领导规划的事儿,本地人吐槽得最多。前几年说要重点发展团城山,建市政府、盖新小区,结果没几年又说要搞“环大冶湖新区”,把学校、医院往湖边搬,老城区的路破了没人修,湖边的楼盖了一半又停了。黄金山开发区喊了十几年“工业新城”,现在除了几家小厂,大片地还是空的。老百姓看得明白,很多规划就是“新官不理旧账”,前面的人挖个坑,后面的人填一半又换个地方挖,钱花了不少,事儿没办成几件,最后苦的还是老百姓。

    不过话说回来,黄石也不是一点机会没有。你看它挨着长江,离武汉就半小时高铁,现在武汉都市圈不是在扩容吗?鄂州都划进去了,黄石要是能跟上趟,承接点武汉外溢的产业,还是有戏的。还有黄冶一体化,真要能搞成,大冶的工业基础、黄石的城市配套,加起来比单打独斗强多了。就像邻居家兄弟,平时吵吵闹闹,真遇到事儿了还是得互相帮衬,不然外人谁会把你当回事?

    现在黄石街上能看到些变化,比如老厂房改成了文创园,长江边修了绿道,年轻人偶尔去打卡拍照。但这些都是表面功夫,真想翻身,还得把根扎稳——要么把年轻人留住,给他们找份能养家糊口的工作;要么把产业做起来,别再搞那些虚头巴脑的“面子工程”;要么黄冶阳三家真能坐下来好好聊,把路修通、把资源分匀。

    你们说,黄石要从“黄老九”重新站起来,最该先干哪件事?是先把外流的人喊回来,还是先把家门口的“兄弟”拢到一块儿?或者干脆咬紧牙关搞个能撑住场面的新产业?来评论区说说你们的想法。
    举报

你的回答

单击“发布您的答案”,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