尘埃落定115927411
多年未再发关于“大冶”“黄石”的话题了,昨天偶发一则中性思维却迅速引来几个喷子,言语间不乏贬低“大冶”和“大冶人”的,看来就这个话题还是有必要再阐明一下:
为什么有些人“反感”大冶和大冶人?
说实话,“大冶”和“大冶人”是很牛逼的!大冶老祖自从三千年前在铜绿山金盆山开山造炉炼青铜开始,大冶就一直是王权贵胄必争之地,在古代 造武器 做钱币都离不了“铜”,所以大冶也有“铜都”“青铜之都”之称,而大冶建县史也有一千多年,曾经管辖的范围也比现在大多了,包括现在周边好几个县市边界腹地都还在讲的是大冶话。
清朝的“洋务运动”张之洞成立的“汉冶萍”公司,大冶就处在核心,没有大冶 这个撬动清朝的工业体系建不起来,可以说,大冶自中华老祖宗以来,价值地位一直不低,不可或缺!而“大冶”和“大冶人”一直在默默奉献 历经岁月时空和风雨依旧毫无“怨言”,支撑着祖国的万里江山万年岁月。
至于现在为什么仍有不少喷青傻鸟还在污蔑大冶,究其原因应该有以下几个:
1.自卑! 为什么自卑:因为现在所谓的“黄石人”都是外来者,都是自黄石建市后的外来者或者是外来后代遗留,他们的根不在黄石,而大冶人自古以来的“勤劳”“勤奋”“智慧”“大气”的底蕴在国家高速发展阶段也是“如龙似虎”深入全国各地成就非凡,这些人被“大冶”的发展势头唬住,因为他们也深知 当初没有大冶 就根本不可能有黄石,而凭现在他们这些吃尽政策红利的外来“八旗子弟”根本扛不起“黄石”这个大旗,按这个趋势下去,“石黄”必然分解,而他们 何去何从?
2.无知! 一些跟着瞎嚷嚷的“傻鸟”只看到眼前的红利看不到历史的厚重,一座厚重的历史名片远比造史造市有份分量,众多周知,在国际上“大冶”的份量远比“黄石”重得多,要不然,黄石早就把“大冶铁矿”“大冶有色”变成“黄石”的名片了,当然 “大冶钢厂”已经被“黄石”几乎肢解,虽然如此,没有大冶的支撑 这个省辖的鄂B连“老九”都排不上榜。
“黄石”已经很努力了,但奈何先天不足,近些年搞不来鄂州搞不来浠水 只能靠掐着大冶 分割大冶来壮大自己的羽翼了,可惜 又不肯承认自己的缺陷 又不想改变向大冶“臣服”,因为毕竟披着“皇帝的外衣”,,其实 只需要“黄石”的当家人拿起魄力 改“黄石市”为“大冶市”则一切明正言顺,大冶和大冶人的潜力必将为新的大“大冶市”增添异彩,同时还能做进一步的融合,因为“大冶”是个金子招牌 “大冶”自带“大”可以融合一切, “黄石”也好“石黄”也罢 经不起推敲 在中华新一阶段的历史竟演赛跑当中底蕴不足 畏畏缩缩,不如早早从了“大冶” 轻装上阵,重整山河 恢复鄂B雄风!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