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“我妈现在比我还忙。
”
黄石港区的小赵昨晚发朋友圈吐槽:早上7点送老妈去聚梦年华,晚上6点才接回来,中间还自己打车去医院测血糖——不是看病,是蹭免费的体检。
三个月前,这家藏在花湖街道的中老年文娱中心才悄悄开张,如今成了黄石港最“卷”的打卡地。500多个会员,65%是黄石港土著,剩下35%从下陆、西塞山打车来,风雨无阻。
为啥?
一句话:在这里,60岁才算青春期。
最抢手的课不是声乐也不是书画,是“智慧助老”。
别误会,不是让你背什么App名字,而是手把手教怎么在拼多多上只薅9块9的羊毛,怎么一眼识破“孙子被绑”的AI语音。
三期课,120多个老头老太太毕业,现在个个会扫码、会举报,连卖保健品的小哥都绕着走。
周三上午更夸张——市中心医院把简易体检车直接开到楼下,血压、血糖、尿酸一条龙,免费。8点开门,7点半队伍就排到马路对面。
大妈们一边等一边跳自拍杆版的广场舞,顺手把体检号晒进群里,点赞比小红书还快。
课程表已经卷到飞起:广场舞、手机摄影、插花艺术,新开的五门课200个名额48小时秒光。
老师是谁?
跳广场舞的是原来市群艺馆的领舞,手机摄影课老师是退休的日报摄影记者,插花那位更狠——拿过省级比赛一等奖,学生里已经有人把作品挂到儿子婚房里当背景墙。
10月重阳节,中心拉着周边5个社区搞了场“金秋敬老文艺汇演”,80多个平均年纪68岁的演员,硬是把500人的小区广场挤到交通瘫痪。
有人唱《智斗》,有人跳《本草纲目》,最后大合唱《我和我的祖国》的时候,台下一个小学生跟着吼,嗓子比爷爷还破,但没人笑,全在抹眼泪。
数据看着像吹牛,但现场更魔幻:书画室里,78岁的刘大爷写完“老来俏”三个大字,转头问工作人员“能刻成印章吗?
我想盖在孙女结婚请柬上”;舞蹈房镜子前,72岁的陈阿姨穿着亮片鞋,一边压腿一边跟闺蜜嘀咕“这回一定要把腰练下去,年底邮轮游我要穿旗袍拍照”;智能手机摄影群里,有人天天晒“作业”——同一片荷花池,半个月拍出四季大片,点赞最高那条评论是“爸妈比我先成了网红”。
最绝的是“家长群”。
没错,就是子女群。
中心建了个“后援会”,专发爸妈课表、体检报告、演出通知。
以前孩子催爸妈去体检像打仗,现在反过来:老妈在群里@女儿“周三体检帮我排个号”,女儿回“收到,顺便给你约个HPV”,全群笑疯。
有人算过账:一节课15块,包月199,比给爸妈买保健品便宜,比送他们旅游团省心。
关键爸妈不唠叨了,每天回家就一句话“别说话,我作业还没剪完”,然后抱着手机修图到半夜,家里安静得像高考前夕。
当然,也不是没有吐槽。
有人嫌厕所不够大,有人嫌停车位太远,还有人嫌课太抢手——“抢课比抢春运票还刺激”。
中心工作人员一边赔笑一边记录:明年把二楼仓库改成舞蹈房,再跟医院商量把体检车换成大巴,直接拉去院里做CT。
说穿了,聚梦年华只是把一句老话落地:老人要的从来不是“被照顾”,而是“还能学”。
当社会还在讨论“银发经济”怎么赚钱时,这里已经用最朴素的办法——给舞台、给伙伴、给掌声——让500多个老头老太太自己卷自己。
卷到最后,赢家是所有人。
爸妈没空催婚,子女没空吵架,连小区物业都发现:自从这群大爷大妈忙起来,广场舞噪音投诉少了70%,理由是“人家去室内跳了,还自带隔音垫”。
所以,下次再听到“老年人孤独”这四个字,黄石港的年轻人会先甩一句:带爸妈去聚梦年华抢课吧,抢不到,他们才懒得理你。
举报